核心目标:明确调研目的(如优化导航栏、提升表单转化率),避免“大而全”的问卷。
问题类型:
行为型问题:了解用户实际行为(如“您通常通过什么渠道找到我们的产品页?”)。
态度型问题:挖掘用户主观感受(如“您对当前表单填写流程的满意度如何?”)。
场景型问题:还原用户使用场景(如“您在移动端浏览时,最常遇到哪些操作障碍?”)。
逻辑跳转:根据用户回答动态调整后续问题(如选择“不常使用搜索功能”的用户跳过搜索体验相关问题)。
矩阵题优化:避免过多矩阵题导致用户疲劳,可将复杂问题拆分为单选题(如将“您对以下功能的满意度如何?”拆分为多个独立单选题)。
开放题比例:控制开放题数量(建议不超过20%),并在问题后提供示例答案(如“您希望增加哪些功能?例如:价格对比工具”)。
避免引导性语言:将“您是否认为我们的导航栏很清晰?”改为“您如何评价当前导航栏的清晰度?”。
随机排序选项:对多选题选项进行随机排序,避免位置偏差(如颜色偏好测试中,红色不应固定在首位)。
设置陷阱题:插入1-2道逻辑矛盾题(如“您是否同时使用过iOS和Android系统?”后接“您主要使用哪个系统?”),过滤无效问卷。
用户分层:按行为数据(如高频用户、流失用户)和人口统计特征(如年龄、职业)分层抽样。
极端用户价值:邀请“超级用户”(高频使用且依赖性强)和“谩骂用户”(频繁投诉)参与,获取极端场景洞察。
金字塔结构:
底层:事实性问题(如“您最后一次使用我们网站是什么时候?”)。
中层:行为还原问题(如“请描述您当时的具体操作步骤”)。
顶层:情感与动机问题(如“如果让您用三个词形容这次体验,会是什么?”)。
5W1H法则:围绕What(发生了什么)、Why(为什么这样做)、When(何时发生)等维度设计问题。
沉默艺术:在用户回答后保持3-5秒沉默,鼓励其补充细节(如“您刚才提到表单太长,能具体说说哪些字段让您犹豫吗?”)。
实物刺激:展示网站原型或竞品截图,观察用户即时反应(如“看到这个按钮位置,您的反应是什么?”)。
情感标注:记录用户语气、表情等非语言信息(如“提到加载慢时皱眉并摇头”)。
低保真测试:在纸面原型或线框图阶段测试核心流程(如注册、购买),快速迭代布局。
高保真测试:在接近最终设计的交互原型阶段测试细节(如动画效果、微交互),优化操作流畅度。
真实场景任务:避免抽象指令(如“点击所有按钮”),改为具体场景(如“您想购买一款价格低于500元的耳机,请完成下单”)。
失败容忍度:设计包含常见错误路径的任务(如输入错误密码),观察用户恢复能力。
时间压力测试:对限时操作(如抢购)设置倒计时,观察用户决策模式。
眼动追踪:识别用户视觉焦点(如是否注意到关键CTA按钮),优化信息层级。
操作录音录像:记录用户鼠标轨迹、点击热区,发现无效操作(如反复点击非交互元素)。
SUS量表评估:测试后让用户填写系统可用性量表(System Usability Scale),量化体验满意度(满分100分,68分为行业平均值)。
交叉分析:将问卷数据与用户行为数据(如点击热图)交叉验证(如发现“表单满意度低”的用户同时存在“填写时长超3分钟”的行为)。
聚类分析:对开放题答案进行语义分析,识别高频关键词(如“加载慢”“找不到客服”)。
用户旅程地图:将访谈中发现的痛点按使用阶段标注(如“浏览阶段-信息过载”“支付阶段-信任缺失”)。
同理心地图:汇总用户情绪、需求、痛点,形成可视化文档(如“用户担心隐私泄露,希望看到安全认证标识”)。
MVP测试:优先修复影响核心路径的问题(如注册流程中断率高),通过A/B测试验证效果。
灰度发布:对新交互设计分批次上线,监控关键指标(如转化率、跳出率)变化。
持续反馈循环:在网站内嵌入反馈入口(如“您对本次体验满意吗?”评分按钮),形成长效优化机制。
问题:移动端加购转化率低(仅12%)。
调研方法:
问卷:发现60%用户认为“加购按钮不明显”。
访谈:用户表示“担心误触导致商品加入购物车”。
原型测试:高保真测试中,将按钮从右上角移至底部固定栏,加购率提升至28%。
迭代效果:最终设计采用“底部固定栏+轻微震动反馈”,转化率稳定在35%。